日本專家預言:第四次工業革命将是锂離子電池、AI和IoT融合

                            第四次工業革命悄然而至,本次革命以ET(能源與環境技術)為中心,而不是以往的IT技術,ET由锂離子電池、AI和IoT三者合而成。

                      10月9日,日本學者吉野彰斬獲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依附锂電池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并得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是以ET為核心的這一論斷。

                      10月18日,吉野彰受邀在東京千代田區發表了精彩演講,受邀參加本次演講的有政府官員、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許多官員,總計約70人參加此次會議。在本次演講中,吉野彰講到了用“聚乙炔”開發锂離子電池的技術,此技術由榮獲2002年諾貝爾獎者白川英所研發,吉野彰願将學術界與産業界相融合,使技術應用到産品中,适應市場經濟形勢。

                      在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上锂電池應用廣泛,滋生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IT革命的到來。而今,锂電池使用範圍極廣,特别是在應用較多的電動車輛中被寄予厚望,并在如何将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儲存在锂電池裡的技術深入研究并加之利用。

                      吉野彰先生論到:IT革命被普遍的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不過從現在起,第四次工業革命就要爆發,即锂離子電池技術與AI和IoT融合在一起,稱之為ET(能源與環境技術)革命。

                      吉野彰先生的觀點是,人工智能、物聯網與锂電池發展的三者融合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并且被預測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而距離第五次工業革命來臨之前,留給現今的技術發展時間還要多久,隻怕隻有五到十年之久。

                      正如現階段需要提速發展相關技術之外,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锂電池的技術怎樣融合的問題也需要深入思考。

                      就當下來說,盡管物聯網與锂電池結合的應用較廣泛,然而對于長期使用的場景來說,都面臨着工作壽命短、低溫環境無法使用及産品維護成本高的挑戰。

                      從人工智能與锂電池相結合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内容:第一,助力锂電池材料的研發,在試驗數據較少的前提下,利用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方法,預測電池的新型高性能材料特征,處理材料開發中的問題,縮短電池材料的研發時間。第二,運用人工智能系統優化電池使用習慣,增長電池的使用壽命,單次使用時間。

                    微信圖片_20191025180207


                      如今不隻是中國,歐美一些大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也都跻身參與到電池技術的相關研發當中。例如日本汽車企業巨頭豐田等公司,不單單在各種電池方向上投重金研究,與此同時為整個行業制造标準。

                      從中國锂電池市場的角度來看,整體趨勢持續上升。2018年中國儲能類锂電池産量同比增加48.57%,預計2019整年年産量将達6.8GWh,未來五到十年将會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

                      為了迎接即将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日本經濟産業省在今年的锂電池報告中提議:盡管如今的中國是锂電池的主要生産國,可是要讓自己國家(指日本)的企業把核心技術掌握牢固。

                      日本企業的做法帶給中國的啟示是:中國加速發展锂電池技術的同時,更應該保全技術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進而建立行業标準,從而能夠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占領主導者的地位。

                    微信圖片_20191025180056